人民網上海1月7日電 (記者 曹玲娟)智能化管理系統、博物館智能導覽、智能視頻分析、智慧客流分析、智能輔助文物修復、古籍文獻智能研究……這是上海博物館即將建設的“智慧上博”六大應用場景系統,通過大數據平台與AI能力平台兩大平台建設,上博有望成為一座極具智慧的創新式博物館。
1月6日,上海博物館與上海科大訊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阿科瑟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未來將會攜手共同開展人工智能及智慧文化場館建設等相關業務合作,讓“智慧上博”全面落地。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峰介紹,隨著物聯網、邊緣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博物館與科技企業的交流日益重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社會公共機構的博物館的職能仍在不斷拓展之中。為了適應日新月異的變化,一直以來,上海博物館秉承著開放的心態,積極尋求加強與社會各界的交流合作。”
上海博物館始終以“世界頂級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為發展目標。2019年4月,上海市經信委征集本市第二批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需求,上海博物館根據自身特點提出AI展廳導覽和AI文物科研兩方面場景需求,並被確認為上海市第二批人工智能19個試點應用場景之一,最終有了如今的“智慧上博”。
據介紹,此番攜手,各方將在已有的合作基礎上,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以上博的實際需求為牽引,著重開展大數據能力和AI能力兩個平台建設,就智能化管理系統、博物館智能導覽、智能視頻分析、智慧客流分析、智能輔助文物修復、古籍文獻智能研究等六個應用建設各方面開展全面合作。
如博物館智能導覽。當你來到博物館時,可能會面臨參觀順序、路線規劃的問題,智能導覽將為用戶挑選在興趣和時間上最適合的導覽路線,並提供快速漫游的方式,加強觀覽體驗。上海博物館信息中心副主任龔玉武介紹,定制化的博物館參觀路線將惠及觀眾。
過去的文物修復,對人員手藝經驗要求極高。智能輔助文物修復,則將依靠大量算法分析和數據智能梳理,為修復專家提供文物清理預判、殘缺補全等方面的輔助,為修復方案提供依據,並通過智能技術輔助,提高修復的准確性、可靠性以及修復效率。
此前的2018年5月,上海博物館已建成首個博物館數字化管理平台,系統可根據博物館內實時情況作出准確有效的反應,如及時反饋展廳參觀者數量,一旦出現人流擁擠即報警提示,保証參觀者安全、舒適的參觀體驗﹔還會根據數據分析觀眾對展品的喜愛程度、觀展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