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點,南京市郊棲霞區的人民日報社印務中心內,59歲的梁峨聚從轉輪機上抽出第一份完整的《人民日報》,站在機器旁沉靜地“讀”了起來,看報頭、看日期、看每篇文章的大小標題……幾分鐘時間,本期24版的《人民日報》已經由這位“第一讀報人”審閱並簽字。
在《人民日報》正式通過郵局對外發行前,梁峨聚必須以“第一讀報人”的身份選一份報紙蓋章簽字,以示負責。自2004年元旦開始,梁峨聚擔任“第一讀報人”的時間已超過11年。
凌晨4:30,滬太路上的上海郵區中心局報刊分發中心內燈火通明,一排女同志正熟練分揀新鮮出爐的《人民日報》。
43歲的班長劉英(左一)說:“我們是上海市巾幗女子班,現在一共有12人。
早班我們是1:30到崗,從開始貼標簽開始准備,2:30左右報紙就陸陸續續的到達分發中心。”報紙分揀結束后,7:00左右就會被運送到全市所屬的郵政支局。
早上7點,39歲的葉其懂騎著標志性的綠色自行車,來到曹楊新村142號源園社區居民委員會樓下,把兩份《人民日報》塞進報箱。
葉其懂是上海市郵政公司普陀區曹楊新村支局的一位郵遞員,每天騎車送報,風風雨雨地騎了18年。
早上9點,安排好手頭工作后,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金融黨委書記周秋紅回到辦公室,瀏覽當天人民日報,然后打開電腦收藏夾裡的人民網查找資料。
上海電氣金融的員工普遍是學歷高、年紀輕的“金融白領”,作為這個群體的黨委書記,周秋紅習慣了利用電腦、手機APP等新媒體方式和大家進行黨建交流。“和他們溝通,我必須與時俱進啊!除了上網,我還下載了人民日報APP。”周秋紅笑言道。
10點,陳曉坐在他那寬大的辦公桌旁,攤開當天的《人民日報》,快速而又仔細地瀏覽一遍。
如今,作為新滬商集團總裁,陳曉關注的不只是消費零售行業,“企業家需要關注國家大政方針。”陳曉坦言道。
10:30,陸家嘴仁恆濱江園小區居民薛志紅(左一)來到社區老年活動室,和鄰居老友們一起翻閱當日的人民日報。73歲的薛志紅不舍地說:“像我們這個年齡,對時事與政治有一定的專注度。因為幾十年下來,感覺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相連的。”每逢全國兩會等重大事件發生,薛志紅就專門跑到老年活動室找來人民日報看。
如今,薛志紅更多的是在家中,倚靠著舒服的沙發,戴上老花眼鏡,手指上下滑動平板電腦打開人民日報的客戶端。
中午11點,復旦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陳殷華,和十幾位老師、同學們准時來到光華樓會議室參加組織生活會——這次“午間課堂”的主題是“理論學習 常抓不懈——學習人民日報‘三嚴三實’系列評論文章”。
“紅帆”和“理論養成”是復旦大學專門成立的兩個黨建工作室,“像今天中午舉行的組織生活會,就是對黨員經常性教育的主要渠道。我們編發的《組織生活參考》很多內容都是從人民日報、人民網上選取的。”陳殷華如是說。
下午2點,位於上海市合歡路2號的浦東新區市民中心人頭攢動,奚惠琦帶著巡檢設備正在對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進行例行維護。
31歲的奚惠琦是人民日報數字傳播(上海)有限公司運維部的工程師,他的工作就是穿梭於上海政府機關、各大高校以及社區等場所,對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進行檢查和維修。
“現在,電子閱報欄的內容是通過3G網絡無線傳輸,我的職責就是保証電子屏能夠穩定地運轉。”
下午3:30,在外灘附近結束了跟客戶的會面后,高稼銘准備趕往虹橋高鐵站去接一位外地來滬的老朋友。發動車子前,這位50歲的古玩店老板特意打開了手機上的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熟練地調出 “聽播報”欄目,聽起了當天的熱點新聞。
“雖然我從事藝術品投資,但對人民日報並不陌生,你看,我手機裡就裝了客戶端,平時開車時不方便看,但可以聽裡面的讀報,能及時了解到政策趨勢,這對我們搞藝術品收藏投資的非常重要。”
下午5點,送完手裡的最后一份快遞,張願明又跟往常一樣來到蘇州河畔上海郵政博物館樓下的閱報欄前,把電瓶車停放好,細細瀏覽起當日的人民日報來。
頭戴一頂紅色的安全帽,張願明在讀報人群中格外醒目。67歲的他從安徽黃山來滬打工已經十幾年,目前做著快遞工作,經常在虹口、楊浦區附近給居民送信件。每天工作結束后的閑暇時光,到這裡來讀讀報已成為雷打不動的習慣,“我很愛看報紙,特別是喜歡看國內、國際新聞,可以了解到每天發生的事情。”
傍晚6點,同濟大學留學生Shonae Phillips在校園散步聆聽手機裡的播報聲,還不時跟著讀出聲來。來自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的Shonae Phillips,為鍛煉漢語聽說能力,專門下載了不少中文APP,經常瀏覽和聆聽的就有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
而且Shonae Phillips還醉心於中國的詩詞文化,特別是唐詩,“可惜我的名字翻譯成中文是‘宋娜伊’,但是我更希望自己可以姓唐”。為了証明自己是真的“唐粉”,她還當場背誦起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晚上10:30,處理完個人郵件后,安少輝放鬆地倚靠在沙發上打開了人民日報微信的“夜讀”。36歲的他,已是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分子影像事業部生產及探測器研發總監。
“上海的工作節奏太快了,白天工作時大腦繃得緊緊的。看了‘夜讀’后,既讓我放鬆下緊張的神經,又讓我能沉下心來思考,真的很好。人民日報微信能做‘夜讀’這樣的內容,真有些出乎意料,我真心為‘夜讀’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