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老上海人聊到棚戶區,很多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閘北。
其實,在解放前,閘北也曾經輝煌一時。由於閘北屬於華界地區,且水陸交通便捷,地廣價廉,民族工業在這裡發展很快,境內繅絲、制茶、日用化學品、玻璃、搪瓷制品、印刷、機器制造等近代工業工廠增至300余家,當時被人稱為“華界工廠發源之大本營”。
戰爭期間,因閘北處於鬆滬抗戰的主戰場,日軍對閘北實行了極其野蠻的燒殺搶掠,使閘北大批建筑物被毀,工商業精華消失,文化教育破壞殆盡,居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者達數十萬,閘北最高建筑也隻有三層樓,這裡一度被稱為“赤膊區”。
翻看一下閘北區舊區改造的統計情況,僅從數字上就可見一斑。據統計,2006年底有成片二級舊裡以下建筑面積117.8萬平方米,居民約6.1萬戶﹔而根據2014年1月1日的統計,全區尚余成片二級舊裡以下建筑面積約57.54萬平方米,居民約3.1萬戶。
“閘北區的舊改工作從2003年以后形成規模,2005年火車站北廣場的站前廣場動遷掀起舊改工作的高潮。2010年是世博年,全市舊區改造的速度都在放緩,閘北區秉承‘一手保世博,一手抓舊改’的理念,數量與質量兼顧。”
涉及2652戶家庭的晉元地塊,第一輪居民意願征詢以96.83%的贊成票通過﹔去年9月30日,第二輪征詢啟動,25天后即以85.48%的簽約率宣布征收方案生效。過去動一塊舊改基地快則兩三年,慢則十余年,而今征詢簽約一個月完成的消息頻傳。
 舊改從來都是老百姓心裡的期盼,要學會依靠群眾來解決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善用科學的利益協調機制,群眾對舊改的內在期盼就會外化成參與推動舊改的動力。一旦群眾認識到共同利益並且為此而行動起來,難題自然開始消融。
 “我們最開心的就是看著老百姓抱著蛋糕、捧著鮮花、敲鑼打鼓喜遷新居的時候,”閘北區建交委副主任程凱說。